文章內容

article_man_pic

電磁波頻譜與光波顏色

Hightech   2016-09-01    20160901007
點閱 1803
評論 1
基礎
article_pic

請自行調高解析度

 

❒ 可見光的波長不同則「顏色不同」
電磁波頻譜(Spectrum)如<圖一>所示,「不同波長的可見光」人類的眼睛看起來「顏色不同」。可見光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光,大約可以分為紅、燈、黃、綠、藍、靛、紫等七大顏色區塊,由<圖一>可以看出,紅光的波長約為0.78μm(微米),相當於頻率3.85x1014Hz(赫茲),亦相常於能量1.59eV(電子伏特);紫光的波長約為0.38μm,相當於頻率7.89x1014Hz,亦相常於能量3.26eV,所以紅光的波長較長,頻率較低,能量較低;紫光的波長較短,頻率較高,能量較高。顯然光波的波長與頻率成反比;頻率與能量成正比。知識力www.ansforce.com。

 

圖一 光波與電磁波的關係。

 

在可見光右邊的電磁波波長比紫光更短(能量更高),依序為紫外光、X射線與γ射線,這些電磁波因為頻率較高(能量較高),對人類都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紫外光(UV:Ultraviolet):波長比紫光更短(能量更高)的電磁波,通常用來殺菌、消毒或除臭,也因為能量高因此對人類的皮膚會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X射線(X-ray):波長比紫外光更短(能量更高)的電磁波,通常在醫院裏用來穿透人體拍攝X光片,或在實驗室裡用來進行繞射實驗決定固體材料的原子排列方式,也就是<基礎材料科學>中所提到的簡單立方結晶、體心立方結晶、面心立方結晶、鑽石結構結晶與單晶、多晶、非晶材料的分析。
➤γ射線(γ-ray):波長比X射線更短(能量更高)的電磁波,是由放射性物質所發出來的輻射線,能量最高,也最危險,就是照射以後會產生「秘雕魚」的那種東東,通常在醫院裏用來對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殺死癌細胞,或在實驗室裡用來進行光譜實驗決定材料的電子特性。


在可見光左邊的電磁波波長比紅光更長(能量更低),依序為紅外光、微波與無線電波,這些電磁波因為頻率較低(能量較低),對人類的傷害較小,因此常常使用在無線通訊的產品上。
➤紅外光(IR:Infrared):波長比紅光更長(能量更低)的電磁波,通常使用在無線通訊,例如:搖控器與無線鍵盤、無線滑鼠等短距離通訊。
➤微波(MW:Microwave):波長比紅外光更長(能量更低)的電磁波,通常使用在無線通訊,例如:行動電話(GSM、GPRS、WCDMA、LTE等)、衛星通訊(GPS、DBS、DTH等)、數位廣播(DTV、DAB等)、無線電視與廣播。知識力www.ansforce.com。

➤無線電波(Radio wave):波長比微波更長(能量更低)的電磁波,通常使用在無線通訊,例如:軍警所使用的無線電、香腸族與火腿族所使用的無線對講機。

 

❒ 可見光有無限多種顏色形成「連續光譜」
不同波長的可見光人類的眼睛看起來「顏色不同」,那麼可見光到底有多少種顏色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光的波長就是顏色,光有多少種波長,就有多少種顏色,先問自己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在一條數線上有多少個「實數」?答案是:在一條數線上有「無限多個實數」。因此光有無限多種波長,故有無限多種顏色,我們稱為「連續光譜(Continuous spectrum)」,如<圖二>所示。

 

圖二 可見光的顏色與波長、能量的關係。

 

➤紅光:波長範圍在0.78μm~0.60μm(微米),相當於780nm~600nm(奈米);
➤橙光:波長範圍在0.60μm~0.58μm(微米),相當於600nm~580nm(奈米);
➤黃光:波長範圍在0.58μm~0.53μm(微米),相當於580nm~530nm(奈米);
➤綠光:波長範圍在0.53μm~0.48μm(微米),相當於530nm~480nm(奈米);
➤藍光:波長範圍在0.48μm~0.45μm(微米),相當於480nm~450nm(奈米);
➤靛光:波長範圍在0.45μm~0.43μm(微米),相當於450nm~430nm(奈米);
➤紫光:波長範圍在0.43μm~0.38μm(微米),相當於430nm~380nm(奈米)。

 

換句話說,在紅光與燈光之間還有一種「紅橙光」,在紅光與紅橙光之間還有一種「紅紅橙光」,在紅光與紅紅橙光之間還有一種「紅紅紅橙光」,以此類推,可見光的確有無限多種顏色,問題是:人類的眼睛可以分辨多少種顏色?因為眼睛可以分辨的顏色有限,因此我們要製作顯示器不需要顯示無限多種顏色,這個部分將會在<光電顯示產業>詳細說明,<圖二(b)>也列出了不同顏色的可見光相對應的波長與能量。 知識力www.ansforce.com。 

 

【延伸閱讀】其他詳細內容請參考「光電科技與新儲存產業,全華圖書公司」。<我要買書

 

【文章圖示】By Philip Ronan and Gringer, CC BY-SA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