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淋巴管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0:54
A20170612005
原本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徵之一,就是缺乏淋巴系統。雖然先前已知在腦膜腔室間,有獨特的免疫功能,但仍無法解釋免疫細胞是如何進出腦部。為了尋找T細胞進出腦膜的閘門,Louveau 等人發現腦膜內竟有一套具備正常功能的淋巴管。這些結構具有典型淋巴內皮細胞的特殊蛋白,也能承載從腦脊髓液來的組織液及免疫細胞,更能連通深層頸部淋巴結。
抗癌天然物化學合成勝出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0:30
A20170612007
製造抗癌藥物,化學合成比生物合成更有效率?
一些源自天然物的著名藥物,如:紫杉醇(taxol)、強體松(prednisone)、青蒿素(artemisinin) 等, 皆因其天然界含量及分離產率低,且具複雜的結構,使得在分離過程或化學合成的過程中,常遇到某種程度的瓶頸。另一方面, 靠著基因工程方式, 或多或少已可解決上列藥物的低產率問題,所以有人會樂觀的聲稱,生物技術的方式遠超過化學合成所能做的
2015諾貝爾生醫獎—寄生蟲病依舊糾纏人類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0:06
A20170609005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貢獻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大幅提升人類健康。相較於傳播迅速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陌生而無感;而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獎,百餘年來亦僅兩度獎勵寄生蟲學成就:1902年羅斯發現瘧蚊傳播瘧疾、1907年拉韋朗發現原生動物瘧原蟲為瘧疾病原。輿情遂有「看不懂」之質疑:為何如此懷舊復古,獎勵遠離我們已久的寄生蟲治療藥物研究?
陽明大學臨醫所楊慕華—癌症轉移實驗室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0:06
A20170612002
癌症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的轉移也常是造成治療困難的原因。同時為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和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的楊慕華,專門針對癌症轉移的特性和機制進行研究,想要更了解這個疾病的成因。
焦點人物:專訪亞洲矽谷技術長吳聰慶博士談自駕車與高精地圖
知識力編輯
2018-11-07 17:30
A20181025001
在世界各國與諸多國際大廠積極布局自動駕駛車的現在,台灣面對自駕車發展的態度為何?我們打算怎麼因應國際自駕車崛起的趨勢?我們缺乏什麼?以及做了哪些準備?我們特別邀請到亞洲矽谷技術長吳聰慶博士談自駕車與高精地圖。
光連接器(Optical connector)
光速小子
2018-11-07 15:10
A20181106005
光連接器(Optical connector)主要的功能是連接兩條光纖,使光訊號在損耗最小的條件下通過光連接器,主要有固定式光連接器與活動式光連接器兩種,雖然只是簡單的精密機械加工產業,卻是光纖網路延伸重要的元件。
除錯、修復一把罩─細胞內的蛋白質品管系統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9
A20170612008
工廠的生產線在大量製造產品時,需要有品質管制系統篩選出不良品,以保證優良的出貨品質。各式蛋白質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份子,也是執行細胞生理功能的基本要角,因此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生產線的超高良率對生命來說也該是第一等大事。然而細胞是如何分辨正確或有缺陷的蛋白質呢?辨別出缺陷之後又將如何處理?今年7月,我們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研究談的就是這件事情。
癌症免疫治療(2014年第一屆唐獎—生技醫藥類獎)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9
A20170613003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機構(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千4百萬的人口被診斷出患有癌症,而每年約有8百多萬的人死於癌症。今年6 月17 日我國衛福部最新的資料也顯示出臺灣在103年,癌症一如以往排在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之前,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
抗PD-1抗體的免疫療法-本庶佑發現的免疫煞車裝置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9
A20170613004
當艾利森發現T 細胞受體的蛋白質結構,並且研究CTLA-4分子的同時,本庶佑卻誤打誤撞地發現了PD-1分子,從分子生物學跨入了免疫學的領域。1992年,本庶佑的團隊正在研究細胞凋亡,又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的機制,這是一種使細胞自殺以維持體內恆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