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體中文
article_man_pic
大象何以天生抗癌?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5  A20170612003 
article_pic
以大象的體型來說,牠們罹患癌症的風險應比人類要大上許多。一隻典型的非洲象體重可達5公噸以上,意即擁有100倍人類的細胞量。當動物的細胞量越多,基因的變異機會就越大,形成癌細胞的可能性也越高。但是,牠們壽命卻長達60年,且體內幾乎不會產生腫瘤,癌症從不是牠們的主要威脅。據統計,大象死於癌症的機會小於5%,人類則可能高達25%。
article_man_pic
發現癌症轉移機制!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5  A20170609003 
article_pic
過去認為,癌症轉移是隨機發生,並無事前徵兆得以應對。事實上,癌症轉移是預先決定的。臺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參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國際研究團隊,歷經3年研究,成功發現癌症轉移機制,並將研究成果刊登於11月19日的Nature期刊。
article_man_pic
晚上擠的牛奶比較助眠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4  A201706060010 
article_pic
有些人會在睡前喝一杯牛奶幫助睡眠、消除焦慮。而新的研究指出,在晚上或夜間蒐集的牛乳對小鼠的鎮定作用,較白天所蒐集的牛奶更強。有效的降低小鼠體力、身體平衡及調性。
article_man_pic
虛擬太陽 德國啟用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4  A20170606009 
article_pic
仿星器(stellarator)由美國物理天文學家史匹哲(Lyman Spitzer)發明,它能夠模擬恆星內部核融合反應。此技術能以磁場約束核融合電漿,穩定提供動力,可以說是由托卡馬克環發展而來的裝置。
article_man_pic
動物毛髮白斑形成由來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4  A20170606003 
article_pic
有些貓、狗等動物身上的毛有著不同顏色的斑紋,科學家在過去知道,這是因為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而導致,但是卻不知道是如何在胚胎中發展的。最近由西部綜合醫院(Western General Hospital)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追蹤小鼠的特定突變細胞後發現,此突變細胞會透過皮膚傳遞,抑制胚胎中的某些色素細胞發展,若這些被抑制的色素細胞發展速度過慢,則動物皮毛特定地方會形成白色斑塊。
article_man_pic
茲卡病毒威脅百萬新生兒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4  A20170606002 
article_pic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日前警告任何有孕在身的女性,須避免前往加勒比海或拉丁美洲等地旅行,原因即是茲卡病毒正在這些地區傳播。若受孕婦女感染茲卡病毒,便有機會造成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症。
article_man_pic
銀白世界下的祕密—冰相粒子大不同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4  A20170605004 
article_pic
今年一月份臺灣地區經歷了有紀錄以來最強大的寒流,導致本來在臺灣十分罕見的銀白世界出現在全臺各地。在新聞媒體終日強烈放送之下,原本陌生的專有名詞「霰」、「雹」或「冰珠」都相繼攻佔各大新聞的版面,大家也才瞭解到原來在低溫環境中所形成之冰相粒子不是只有「雪」而已。
article_man_pic
新鮮水果能降低中風與心臟疾病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3  A20170603002 
article_pic
由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與中國醫學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攝取少量新鮮水果的人,常攝取新鮮水果的人能降低心臟方面與中風的危險,這項研究藉由追蹤醫院疾病紀錄,收集了中國地區10個城市或農村中50萬名成年人健康資料,其中也包含沒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相關疾病的人。研究共耗時了七年的時間。
article_man_pic
「人豬嵌合體」培育移植器官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3  A20170602015 
article_pic
近年來全世界透過器官移植增長壽命的人不在少數,但器官捐贈卻遠遠不及需要移植的病人,為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嘗試在豬隻體內培育人體器官,並稱作「人豬嵌合體(human-pig chimera)」。
article_man_pic
光聲顯微鏡─聽出微觀的生命世界
科學月刊社  2018-08-12 21:23  A20170602014 
article_pic
自從17 世紀英國科學家羅伯虎克(Robert Hooke)以簡單的透鏡組,自製出實用的光學顯微鏡,並出版《微物圖誌》(Micrographia),分享光學顯微鏡視野下的多種原生動物和細菌結構,人類開始有系統的認識這個微觀的生命世界。但好奇心似乎永無止境,不只希望看到更多,也希望看到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