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體中文

文章列表

article_man_pic
操控上癮背後的渴望
科學月刊社  2018-08-06 21:40  A20170519017 
article_pic
吸毒,使人上癮,讓吸毒者無法控制大腦,進而被身體所支配,只能持續吸食才能減緩戒斷症狀。FosB,是一個在大腦中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會參與腦中的信號傳遞,控制下游基因的活化(activated)與否。
article_man_pic
父親的飲食習慣影響了後代?
科學月刊社  2018-08-06 21:40  A20170519007 
article_pic
粒線體遺傳,指的是當精子游向子宮進而與卵子結合時,精細胞的粒線體會被分解,因此子代都遺傳自母親粒線體的基因,又稱作母系遺傳,而只有極少部分物種為父系遺傳。因此,男性在生殖上被認為只是傳遞某部分的遺傳物質,能給予子代的並沒有太多。
article_man_pic
導電不導熱的熱電材料新契機
科學月刊社  2018-08-06 21:40  A20170519005 
article_pic
熱電材料可以把熱能轉為電能。而能將廢熱有效率轉為電能,一直是科學家的夢想。但是熱電材料一直有個瓶頸,材料需要同時具導電好卻導熱差的特性。而一般導電好的材料,譬如金、銀、銅等金屬,導熱也同時較好,並不適合作為熱電材料。最近美國柏克萊實驗室發現二氧化釩(VO2)裡的電荷載子具導電卻不導熱的性質,為熱電材料帶來新契機。
article_man_pic
如何運動讓身體更健康?
科學月刊社  2018-08-06 21:39  A20170519004 
article_pic
運動,能夠消耗身體過多的熱量、促進血液循環與增加心肺功能等好處,然而運動對於體內哪些胞器能有關鍵的幫助卻所知甚少。近期,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中發現在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後,能讓體內的粒線體與核醣體製造出更多蛋白質,增強其胞器的能力。
article_man_pic
新藥臨床試驗簡介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7  A20170705001 
article_pic
新藥臨床試驗是探討新的藥物對病人的風險效益,並取得有意義平衡的最後一個新藥科研階段。本文介紹臨床試驗各個執行階段,以及如何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過程。內容包括臨床試驗的科學、執行及法規面向,生物標誌和藥物計量學等新興科學如何對臨床試驗過程所遭遇的問題提出改善。
article_man_pic
中國首位諾貝爾生醫獎獲得者屠呦呦—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7  A20170609007 
article_pic
中國中醫科學院無博士學位、未出國留學且無院士頭銜的首席女科學家屠呦呦,今年84歲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醫獎,也是有史以來第12位女性獲獎。原因是屠呦呦帶領科研組發現及證實中藥裡的青蒿所含之青蒿素具有優越的抗瘧疾效果。此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article_man_pic
拯救上億人的妙藥—伊維菌素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6  A20170609006 
article_pic
坎貝爾與大村智共同發現了「阿維菌素(Avermectin)」,其衍生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對於河盲症與象皮病具有相當好的療效。在發現阿維菌素之前,得先從大村智的過去說起。
article_man_pic
大數據分析—探索老藥新用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6  A20170602011 
article_pic
藥物研發是一種極費工時且具高風險、高產值之過程,一個成功的新藥從開發到上市平均需耗費10~15年,開發成本甚至高達數億美元。
article_man_pic
天然的尚好-森林裡的藥方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6  A20170618019 
article_pic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森林中多樣化的林木,在周而復始的生活週期裡,除了作為木材,更能製造出對人類生活有益的產物,拓展新的存在價值。這就跟著我們上山採藥去!
article_man_pic
臺灣在生醫產業革命中的新機會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5  A20170609001 
article_pic
現今臺灣科技產業明顯的困境,在於過度依賴容易被競爭者追趕複製,或關鍵零件的技術所有權不在掌握的產品,例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顯示面板、需要取得技術授權的積體電路,甚至目前熱門的穿戴式裝置和物聯網(IoT)裝置等。
article_man_pic
毒物及健康風險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5  A20170627002 
article_pic
食物讓我們得以生存,然而隨著商業的發展,商人為達利益,不擇手段,違法添加之事件頻傳,到底我們該如何判斷、吃什麼東西才能安心呢?
article_man_pic
火星上好奇的SAM 展功夫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4  A20170622011 
article_pic
火星探測太空船中成功登陸的好奇號,有個世界上最先進的化學分析實驗室,這一套暱稱為SAM 的裝置,是集太空科技與化學分析工藝的極致,肩負了火星探測的重要任務。
article_man_pic
綠色溶劑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3  A20170606005 
article_pic
溶劑在合成化學反應和製造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首先它能將參與的一或數種反應物,以適當的濃度均勻的攪拌在一起,便於起作用;溶劑在反應過程中亦扮演(熱)能量供應者或放熱反應中的散熱者;分離產物時溶劑可作萃取劑,因溶質在溶液中被溶劑分子包圍(solvation)。同樣的化學反應在不同的溶劑中快慢可相差到百萬倍。
article_man_pic
給予織物抗菌功能!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13  A20170609002 
article_pic
一般日常生活中,創傷是大多數人最常見的意外之一。面對創傷的治療,我們可能會塗抹碘酒並使用紗布包紮,但往往造成傷口沾黏或者紗布無法有效吸收血液與組織液。此外,由於傷口與紗布的沾黏,換藥時容易造成新的傷口形成,亦會提升額外細菌的感染風險。因此,藉由改良紗布材料與抗菌材料,並複合在紗布上,就能製成有效的新型敷料。
article_man_pic
物種基因剔除技術爆炸性的新突破─CRISPR/Cas9技術淺談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06  A20170612001 
article_pic
前傳─故事得從「基因剔除鼠」開始講起...... 物種基因剔除技術是生命科學研究上的一種終極手段,用來了解特定基因在生命發展過程當中扮演的角色。就如你對別人的好,往往都是你不在身邊時,別人才有清楚的感受一樣,透過抑制特定基因表現的手段,我們可以藉由觀察胚胎或動物生理上的變異情形,進而瞭解該基因的運作。
article_man_pic
幫基因裝上一個開關—後基因標的時代關鍵工具:Cre重組酶與loxP序列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05  A20170531003 
article_pic
由2007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於1980年間所建立的「小鼠胚胎幹細胞基因標的(gene targeting on mouse ES cell)」技術幫助下,生命科學家能夠改變實驗小鼠染色體DNA上的基因組。使得生物醫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article_man_pic
環境與基因間的非典型遺傳:為什麼會這樣?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05  A20170519008 
article_pic
從分子生物學到表觀遺傳調節基因的表現 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在於,理解是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在特定狀況下「標記」了某些基因而調節其表現,這種標記雖然不改變遺傳訊息,但可以讓這些標記伴隨著遺傳訊息傳遞到下一個子代,這些子代會因為這些標記而能適時地控制某些基因的表現狀況。
article_man_pic
都是邪惡基因惹的禍?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05  A20170630006 
article_pic
美國康乃狄克州費爾菲爾德郡紐敦鎮小學槍擊血案震驚全球,20歲的槍手藍札( Adam Lanza)在家開槍弒母不久後, 開車至桑迪胡克小學槍殺20名兒童和6名教職員,最後飲彈自盡。這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第二多的校園槍擊案,僅次於2007年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這讓連任成功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下定決心,在第二任期就職演說中強調槍械管制的政策,引起右翼的全國槍枝協會的強力反彈。
article_man_pic
從分子生物技術來談基因改造物種
科學月刊社  2018-06-17 16:05  A20170622012 
article_pic
基因改造物種( gene modified organism, GMO)是最近幾十年來生物科技界的最大爭端。即便是生物技術上的專家,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也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article_man_pic
微機電系統於居家健康檢測的趨勢
科學月刊社  2018-06-10 12:04  A20170622003 
article_pic
【自己在家做醫生?】因應未來個人化居家照護之醫療需求,微機電技術運用於微分析系統已成為發展中的重要科技。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療設備快速發展且食物豐沛,人類平均壽命得已延長,全球即將進入老齡化的社會。而在臺灣,除了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療人員也面臨嚴重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