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體中文

文章列表

article_man_pic
更環保的有機合成方法
科學月刊社  2018-11-21 16:45  A20170606006 
article_pic
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處不存在有機分子, 如咖啡或茶飲中的咖啡因(Caffeine)、具有麻醉功能的嗎啡(Morphine)、常用於鎮痛解熱的布洛芬(Ibuprofen)、阿斯匹靈(Aspirin)、克流感(Oseltamivir)、紫杉醇(Taxol),和各種塑膠類製品,如PE、PS、PP、PVC 等。有機化合物可以由天然物中萃取而得,然而此種方法存在諸多限制:必須經過繁雜的萃取以及分離純化過程,
article_man_pic
水處理與水再生
科學月刊社  2018-11-19 21:40  A20170606008 
article_pic
地球表面有70%是海洋,巧合的是,人類體內也有百分之70%是水。以地球的尺度來看水的循環,地球接受太陽的能量後,能量推動著水分子從海面或地表蒸發散,在大氣中凝結後降雨至地表,或是匯集成河流向大海、或是滲入土壤、或是被植物吸收,再經過蒸發與植物葉面的蒸散作用回到大氣,就這樣循環不已。
article_man_pic
地表脈動的聽診器—GPS 測量與水準測量
科學月刊社  2018-11-19 21:40  A20170606007 
article_pic
臺灣位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聚合帶,地震活動相當頻繁,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7~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受到板塊擠壓與這股推移力量所致,島上的每塊土地無時無刻都在位移與變形,要瞭解各地的變形狀況,可以透過各種量測技術獲得,如全球定位系統、水準測量、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等方法。
article_man_pic
真正有根據的保健食品!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5:38  A20170606014 
article_pic
許多國家傳統上存在有「藥食同源」的觀念,認為許多食物既可作為食材也具有藥用的價值,這些食材既是美味佳餚,也能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筆者竊以為這就是「保健食品」觀念的起源。
article_man_pic
用幾丁質製造奈米纖維!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5:37  A20170606015 
article_pic
幾丁質(chitin)是自然界中含量第二豐富的多醣類,僅次於纖維素。幾丁質存在於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和蕈類中,同時為奈米級的纖維材料(直徑小於100 nm 且長徑比大於100)並具有優異的性質。但是,因幾丁質不能溶解於水和一般的有機溶劑,大大限制其應用,使得大部分的幾丁質原料(主要是蝦殼及蟹殼)常被當作廢棄物而丟棄。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些生物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article_man_pic
登革熱病媒蚊的監測與綜合管理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5:37  A20170606016 
article_pic
今年臺灣的登革熱(Dengue fever)在臺南市發燒,目前臺南登革熱病例已逐漸下降,但高雄的病例仍持續上升,包括屏東的病例都已超過去年。全國的本土病例數已破4萬人,遠超過去年的本土病例數15492人,死亡人數接近200人。
article_man_pic
把你的手機變成顯微鏡!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5:36  A20170609004 
article_pic
顯微鏡在生物學的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顯微鏡,科學家不會發現細胞,也不會知道這世界上有微生物的存在。 然而在顯微鏡的課程,常會遇到兩大問題,一是使用過程中,不容易與學生溝通;二是顯微鏡數量不夠所有學生使用。當學生透過目鏡看著顯微鏡下的影像,問我「這是什麼」時,我只能和學生輪流使用那顯微鏡,告訴他「那個圈圈就是某物」,不過實際上,學生認知的「圈圈」,和我說的「圈圈」可能根本不一樣。
article_man_pic
2015諾貝爾生醫獎—寄生蟲病依舊糾纏人類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0:06  A20170609005 
article_pic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貢獻為研發抗寄生蟲藥物,大幅提升人類健康。相較於傳播迅速且致死率高的病毒和細菌性疾病,世人對久遭忽視之寄生蟲病明顯陌生而無感;而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獎,百餘年來亦僅兩度獎勵寄生蟲學成就:1902年羅斯發現瘧蚊傳播瘧疾、1907年拉韋朗發現原生動物瘧原蟲為瘧疾病原。輿情遂有「看不懂」之質疑:為何如此懷舊復古,獎勵遠離我們已久的寄生蟲治療藥物研究?
article_man_pic
陽明大學臨醫所楊慕華—癌症轉移實驗室
科學月刊社  2018-11-13 10:06  A20170612002 
article_pic
癌症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的轉移也常是造成治療困難的原因。同時為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和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的楊慕華,專門針對癌症轉移的特性和機制進行研究,想要更了解這個疾病的成因。
article_man_pic
除錯、修復一把罩─細胞內的蛋白質品管系統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9  A20170612008 
article_pic
工廠的生產線在大量製造產品時,需要有品質管制系統篩選出不良品,以保證優良的出貨品質。各式蛋白質是生物體的主要組成份子,也是執行細胞生理功能的基本要角,因此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生產線的超高良率對生命來說也該是第一等大事。然而細胞是如何分辨正確或有缺陷的蛋白質呢?辨別出缺陷之後又將如何處理?今年7月,我們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研究談的就是這件事情。
article_man_pic
癌症免疫治療(2014年第一屆唐獎—生技醫藥類獎)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9  A20170613003 
article_pic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機構(Cancer Research Organization)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千4百萬的人口被診斷出患有癌症,而每年約有8百多萬的人死於癌症。今年6 月17 日我國衛福部最新的資料也顯示出臺灣在103年,癌症一如以往排在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之前,位列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
article_man_pic
抗PD-1抗體的免疫療法-本庶佑發現的免疫煞車裝置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9  A20170613004 
article_pic
當艾利森發現T 細胞受體的蛋白質結構,並且研究CTLA-4分子的同時,本庶佑卻誤打誤撞地發現了PD-1分子,從分子生物學跨入了免疫學的領域。1992年,本庶佑的團隊正在研究細胞凋亡,又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的機制,這是一種使細胞自殺以維持體內恆定的方式。
article_man_pic
癌症治療的新希望,阻斷CTLA-4-艾利森發現的免疫煞車裝置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8  A20170613005 
article_pic
自從2011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Ipilimumab,一種CTLA-4的單株抗體藥物做為治療移轉性黑色素瘤的第一線用藥後,免疫療法這種一百多年前就已經使用的技術,如今再度受到重視,各種癌症臨床試驗更是如火如荼的展開。到底免疫療法有什麼重大的突破?本文嘗試去剖析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上令人驚艷的成效始末。
article_man_pic
為增進孩子大腦發育,多賺錢或多讀書?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8  A20170618003 
article_pic
記得讀建中時,班上有對同卵雙生的同學——長相動作相仿、聯考成績也差不多。眾家長們羨慕不已,主張這是遺傳好!但有人認為這代表父母栽培得好。到底是先天或後天造成孩子的差異?若先天重要,每個人都要注意擇偶,同時鼓勵孩子適性發展。若後天環境重要,「人定勝天」的座右銘頗能激勵人心,但現今充斥的才藝班、補習班,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想法將更形氾濫。究竟是先天體質重要,還是後天努力有影響力?
article_man_pic
不可不知的土壤關鍵字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8  A20170618005 
article_pic
在日常生活中,土壤似乎隨處可見。土壤是生產食物的基礎,為基因庫與生態系提供棲地,並提供我們飲用水、生物質量(biomass)與原料。然而,土壤是一項不可再生的資源。數公分的土壤,需歷經數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生成。
article_man_pic
看不見的小幫手-土壤微生物探索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7  A20170618006 
article_pic
土壤微生物是世界上種類最多,且分布範圍最廣的生物。它們在自然界中扮演養分循環的角色,如土壤中存在的碳、氮、磷、硫與重金屬,均可經由微生物轉變成不同型態。目前在生物分類上根據核醣體DNA(ribosomal DNA)序列,可將所有的生物分為細菌界、古生菌界與真核生物界,微生物即普遍分佈於上述三界生物中。
article_man_pic
成大化學系葉晨聖-奈米探索實驗室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6  A20170618007 
article_pic
大家對化學實驗的印象,應該是桌上擺了一大堆的瓶瓶罐罐,瓶瓶罐罐中裝了各種不同顏色的液體。還有一個燃燒的酒精燈在桌上,架了一個三腳架,上面放了一個錐形瓶,拿起其中一瓶液體,倒入錐形瓶中,再拿起另一瓶液體,倒入錐形瓶中,拿起玻棒攪一攪,然後⋯⋯碰!一團白煙中隱約看到一個黑色驚恐的臉⋯⋯
article_man_pic
真的是安眠藥的問題嗎?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6  A20170618008 
article_pic
今年4月底,許多媒體報導了長期服用安眠藥會增高罹患腦癌風險的研究,引起不少用藥民眾的恐慌。此則報導源於發表在今年2 月份的Medicine 期刊上之研究〈長期使用苯二氮泮類鎮定安眠藥會增加癌症風險嗎?〉(Is Long-term Use of Benzodiazepine a Risk for Cancer?),論文裡使用了臺灣健保資料庫中隨機抽樣的2百萬人在1998至2009年之用藥及診斷資料。
article_man_pic
奈米動手做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5  A20170618009 
article_pic
環伺你的生活周遭,你可曾注意到奈米科技的蹤影:「本捷運車站廁所已使用奈米光觸媒消毒」、「i 牌手機機身具有防水奈米鍍膜」、「奈米發熱衣好過冬」、「奈米微整形搶救野柳女王頭」等,這些電視新聞不斷重播放送奈米科技的應用實例,驗證奈米科技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奇幻想像,而是實際落實在人類生活中的處處驚喜!
article_man_pic
老花眼、近視與白內障
科學月刊社  2018-11-07 15:05  A201706180010 
article_pic
人的眼睛事實上就是一個相機,將外界光線聚焦於眼後的視網膜上成像。眼睛的「鏡頭」(lens,「鏡體」)主要由水及蛋白質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蛋白質慢慢退化結塊,使得鏡頭開始出現許多區域性的混濁。不但如此,這些結塊也使得鏡頭慢慢變硬,使其失去年輕時的彈性,無法變形來看近的東西,而造成所謂的「老花眼」!